网站首页 艺术头条 名家名作 我有匠心 献礼祖国 名家讲堂 特聘顾问

【五邑文脉·传世非遗】茶坑石雕刻技艺: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夺天工

2021-12-17 16:19:26 来源:金羊网 作者:彭纪宁 马勇等
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独特的凝灰质板岩,在江门恩平形成茶坑石。清朝中期开始,茶坑石被当地能工巧匠雕刻成墨砚等物,因色泽瑰丽被称为“恩州奇石”。

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独特的凝灰质板岩,在江门恩平形成茶坑石。清朝中期开始,茶坑石被当地能工巧匠雕刻成墨砚等物,因色泽瑰丽被称为“恩州奇石”。

昔日雕刻茶坑石的技艺,如今成为恩平著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创造出一件件精致巧妙的工艺品。

地壳运动造就奇石

距离恩平城区大约二十公里,有一处名为“墨砚坑”的山沟,沟内乱石密布,崎岖难行,平日里少有游人踪迹。但茶坑石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林志明每个月都要来这里“寻宝”。因为沟内石头便是茶坑石原石。

据清代文献《端砚记》记载:“恩平坑,石出恩平,色类龙尾坑,又名茶坑,茶山所产也。”

经过现代地质考察与研究,科研人员判断,在5亿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中,地球发生了火山爆发,演变出横贯恩平的火山岩断裂带,从而形成极其丰富的岩石资源。其中,藏于当地寒武系地层的凝灰质板岩,经过岁月洗礼,部分裸露于地表。古籍有云:“岭南县南二十余里,溪尽处,入山又二十余里,有岩曰茶坑,产石。”

古代恩平先民发现,这种岩石质地柔韧、缜密,温润、细腻,纹理清晰丰富、色泽多姿多彩,或黄如霜叶,或红如榴皮,或绿如蕉叶;有的岩石藏有生动的天然图案,有的则通透耀目,是雕刻工艺品的绝佳材料,于是把这种岩石称为“茶坑石”。

茶坑石雕刻的墨砚 通讯员供图

茶坑绿石堪比端砚

从清朝嘉庆年间起,恩平当地就有采集、雕刻茶坑石的记载。根据《恩平茶坑砚石记》等文献记录:“嘉庆初,山民始掘之。”自此,茶坑石崭露头角。由于茶坑石产自恩平,恩平古称“恩州”,因而又被誉为“恩州奇石”。

据悉,当时用茶坑石制作的墨砚,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清代文献《履园丛话》记载:“近日阮云台宫保在粤东,又得恩平茶坑石,甚发墨,五色俱有,较端州新坑为优,此前人之所未见。”其中记载的“阮云台”,是清朝乾、嘉、道三朝著名的学问大家阮元。

阮元,字伯元,史载其治学涉猎甚广,在金石方面造诣极高。他曾收藏由茶坑石制作的墨砚,并极为珍爱。据《端砚记》记录:“(茶坑石)石璞外层五色斓斑,阮伯元制命工刻为砚山,有霜林一幅,丹黄相间,极为工致。”阮元所写的其中一首砚铭描述:“此恩平茶坑绿石,质润而坚,有黄龙气,与端溪北石之绿端,枯而无气不同”。得到学问大家如此礼赞,茶坑石“身价百倍”,据传此后还被定为贡品。

精雕细琢流程繁复

而从制作墨砚开始,恩平能工巧匠根据茶坑石的纹理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雕刻技艺。而且茶坑石可用于制作砚雕、印章雕刻和摆件等多种工艺作品,因此技艺与作品相得益彰,成就了恩平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记者了解到,茶坑石雕刻主要有片雕、镂雕、浮雕、磨刻等。其中片雕是半圆雕或立体雕,是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艺中的基本;浮雕又分为浅浮雕、高深雕;磨刻是从浮雕中结合恩平茶坑石独特的材体逐渐衍变形成的。

据介绍,茶坑石雕刻技艺的工艺流程有采矿、养料、选材、设计、勾图、除浮、大雕、精修、抛光、捺蜡等,每个流程各有要求和特点。

其中,在设计环节有“敲、观、描、定、修”5个步骤,即“敲击闻声防裂变、观颜察纹量身裁、描龙绘凤腹中空、气定神闲见山水、修身养性显真章”。

到了大雕环节,需要用到茶坑石雕刻技艺的独特工具“肩铲”,其使用的铲法主要包括推(波)、刨(平)、犁(深)、转(角)等。

而精修环节,则是用手工刻刀将细节精雕细琢,加强观感和美感。据悉,茶坑石雕刻的刀法融汇了南北石雕、玉雕的刀法,主要技法有镂、戳、角、刺、挑、磨等。

不少雕刻专家表示,茶坑石的设计、雕刻重视石材的皮层。因茶坑石皮层有多重黄色,并随着雕刻的深度不同而层次分明,雕刻艺人们善于用其表现古币的锈迹、霜染的树林、远山秋色、大漠风沙、谷穗的金黄、衣襟的黄缎、黄土的暗红、宫廷的华丽、动物的毛色等。

用茶坑石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通讯员供图

精湛技艺顽强传承

茶坑石雕刻技艺以工艺美术表现丰富、工具独特、重皮顺纹俏色、因皮因纹因色施艺等特点而为业界所赞誉,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种独特的技艺在上世纪曾经历一段几乎失传的蒙尘岁月。

据介绍,经历清中期的辉煌后,当时仍以墨砚为主要产品的茶坑石雕刻,因各种原因退出珍品行列。在清末和民国期间,茶坑石雕刻技艺虽然一直在民间流传,但不断式微。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恩平旧的石砚厂因经营不善而停产,其中师傅等相关人员被遣散。在市场上,因现代化工艺品对传统工艺品形成冲击,茶坑石雕刻工艺品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加上茶坑石雕刻技艺学艺周期较长,对从业者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年轻人不愿学艺,人才呈现断档的趋势,种种因素让茶坑石雕刻技艺一度被埋没。

所幸在改革开放后,时任广东省地质局704队地质工程师的郑缵浓被调回恩平。郑缵浓作为茶坑石雕刻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师承姑父梁文。为保护茶坑石雕刻技艺不被失传,郑缵浓成立恩州公司经营茶坑石雕刻工艺品,并动员鼓励亲属学习茶坑石雕刻技艺。跟随学艺者中,就有其外甥林志明。

而在郑缵浓去世后,林志明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目前,林志明已成长为茶坑石雕刻技艺中流砥柱式的人物。他创作的《君子》和《文明再现》等作品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工匠对茶坑石原石进行设计 通讯员供图

【对话“传承人”】

林志明:“传承一门手艺必须紧跟时代”

记者:很多同行都称您为“一铲明”,这其中有什么缘故?

林志明:学习茶坑石雕刻,要学会用肩铲,这是我们独有的雕刻工具。它依靠肩膀,发动全身的力量对茶坑石进行打磨和铲平,同时还要在石头上进行图案雕刻。而发力的力度多少和雕刻的深浅掌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娴熟掌握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所以我觉得使用肩铲雕刻特别不容易。有些人练习几个小时后,回家连抓筷子的力气都没有。虽然我每次用肩铲都大汗淋漓、肩膀酸痛,但用得多、练得多,就比较熟练,能够用同一把肩铲雕琢整件作品,所以同行便叫我“一铲明”。

记者:跟茶坑石打了这么久的交道,您觉得茶坑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林志明:茶坑石最难得的就是丰富的石品,能够给我们创作者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想象力,例如田园风光,飞禽走兽等主题,可以令整个主题作品表现得非常丰富、非常完美。另外,茶坑石既可以作为文房砚、印之石料,又可以成为摆件、首饰、把玩件的原材,还可以成为制作茶壶、茶杯、茶台等茶具。这是很多珍贵石材都没有的特点。

记者:正因为这些特点,所以您近年来创作、开发了很多不同的作品和产品。

林志明:我认为雕刻技艺作为一门手艺,除了传承好技能外,还需要适应时代,不能总局限在以往的创作题材内打转,也要不断探索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紧跟时代,紧贴市场,这样除了产生经济效益外,也可以让茶坑石雕刻艺术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