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年福升,潜心舞龙舞狮技艺24年
年福升近照。受访者供图
“伴随着鼓点的起承转合,‘狮子’时而翘首仰视,时而低头回顾,时而转身匍匐,时而摇头摆尾。”在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训练室里,30岁的年福升正在为学生教学表演传统技艺舞狮,来回跳跃之间,将“狮子”采青时的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年福升看来,采青是舞狮技艺表演的亮点,也是最具难度的部分,他喜欢钻研其中,通过道具、身法展现出“艰难险阻”,他认为这是一种寓意——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获得美好生活。
年福升是该校民族体育专业舞龙舞狮课程教师,也是起源于晚清的传统技艺表演团体“福升堂”的第五代传人。从6岁举起“狮头”起,他便踏上了舞龙舞狮、杂耍、古彩戏法等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之路,至今已有24年。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表演内容多表达对喜庆吉祥的追求。舞狮有南北派之分,二者技艺各有千秋。1992年,年福升出生于山东枣庄,此时的“福升堂”几经辗转,从北京流徙四川,又在山东杂技界扎根,以南派醒狮传承为主。1996年,“福升堂”迁到安徽,年福升也随父母来到江淮,在南来北往间,他开启了年家传统技艺的传承。
“小时候,学习路上的最大难关在于高强度训练,一天下来全身酸痛,有时还会鼻青脸肿。”年福升至今记得,4岁时,他就被父亲带着学习基本功——扎马步、倒立、翻跟头,常常一扎一翻就是一天。操习狮头时,需要反复练习舞狮的神态、动作、技巧,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好几天。“家里长辈对我们十分严格,一个动作做不好,经常会被狠狠敲打。”他回忆道。
“世家传承,传的不仅是艺,更是其中的精神。”在长久反复的训练中,年福升逐渐明白,虽然表演技艺、身法可以通过学习反复加深,但其中的神采刻画却要浸透几十年的汗水方能悟得。
为了学好传统技艺,年福升在扎实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每天抓着父亲观看自己的表演,请他细致入微地指导和纠正动作。练习之余,他就扎根在杂技团,观看精于技艺的老一辈表演,再在台下模仿一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样学样,用脑子记也用身体记”。经过多年艰苦学习,年福升在传承舞狮的同时,更精通川剧变脸、古彩戏法、杂技(顶技)等技艺。
2010年,年仅18岁的年福升获国家二级演员称号,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传承人。第二年,年福升入职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舞龙舞狮专业。多年传承与表演经历,他见证了传统技艺表演的没落,也让他明白舞狮的非遗传承要从高校教学和社会展演两方面共同发力。
“舞龙舞狮进入民族体育专业大盘子,我感到重任在肩,这10多年来,我一直在钻研不同的传统技艺以及课堂教学的方法。”目前,年福升所带的2021级民族体育专业中,主修舞龙舞狮的学生共有30人。从入学到现在,年福升几乎每天都拉着学生练早功,在腾闪挪移的动作指导中走过了寒来暑往。
教学中,为了让舞狮和江淮风土人情更加契合,年福升把南狮的形态和北狮的技巧融合,结合民间故事,编撰了近200个舞狮表演情节。“这样一来,不仅安徽的学生更能领略其中寓意,还有助于打响本土文化品牌。”
潜心教学的同时,年福升于2015年创办了年福升龙狮队,努力将“福升堂”的家族技艺发扬光大。据他介绍,龙狮队是以舞狮表演为主的杂技团体,主要在安徽地区进行传统技艺的表演,人数维持在20人左右。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舞龙舞狮的技艺不断精进,几乎横扫省内各大舞龙舞狮赛事,更在全国狮王争霸赛中斩获“金狮奖”。
2017年5月24日,合肥市包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在大圩镇揭牌。年福升在揭牌仪式上发言时感慨,要把醒狮技艺文化打造成为具有观赏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文化。
在团队年轻人努力下,2019年,“福升堂醒狮”被评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河区也支持福升堂舞狮技艺传承,推动舞狮向社会面推广。在如今的传习基地中,龙狮队免费教村民们基本技巧动作,学有所成者可以参与商演。
让年福升欣慰的是,传习基地吸引了很多孩子参观。他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只要一个孩子愿意学,我都愿意培养。”
眼下,越来越多新生选择民族体育相关专业,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传统技艺的教学推广。“舞龙舞狮专业毕业生一般去大中小学任教,或是去社会团体、演艺机构就业。”年福升坚信,只要不断拓宽社会认知度,舞狮技艺的非遗传承就会更有希望。(记者 王海涵 实习生 张雨生 通讯员 程晨)
相关文章
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文明健康的社会
内容简介: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有效提升社区群众文明素质。2022年9月27日,秣陵街道太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推动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