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舒栎:在情感结构与社会现实中,构建获国际认可的剧本创作路径
在快速更迭的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秩序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成为许多创作者不断回望和重新书写的主题。对编剧谭舒栎来说,这些不是宏大叙事中的背景,而是创作本身的核心。
作为一名职业编剧,谭舒栎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编剧硕士学位,目前定居美国洛杉矶,专注于中英双语原创剧本开发。她的作品聚焦于那些被忽视、被压抑、难以言说的情绪流动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一艘被时代淘汰的江边旧船,到疫情期间困于两地的年轻恋人,再到重组家庭中少女对母亲沉默而复杂的情感,谭舒栎通过三部作品《船》《八九点钟》和《项链》逐步建立起一种深具辨识度的剧本创作叙事路径,并因此获得了包括纽约剧本奖、罗德岛国际电影节、FIRST国际电影展等在内的多个国际电影节与剧本奖项的专业认可,展现出其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持续表达与影响力。
从《船》开始:记忆中的河流与人
谭舒栎的第一部编剧兼导演短片《船》,源自她即将进行跨文化迁移时对故乡的回望。
影片讲述一位来自重庆小县城的少年,在时代发展下失去了陪伴他成长的旧船。他试图找回这艘被时代淘汰的船,在过程中重新理解了家人、土地和自我之间的联系。
“创作《船》的剧本时,我其实是在用写作的方式回望我从哪里来。”她说,“陌生的文化语境,让我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有着新的思考。通过写一个少年和船的关系,我开始理解自己和故乡的关系。”谭舒栎回忆道。
《船》剧照
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找回一艘船,更在书写一个跨越地理、文化与时代裂痕的情感归属,呈现一种与土地、记忆、身份的再次连接。而这样的思考也让《船》入围了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罗德岛国际电影节、牛津国际电影节、洛杉矶电影奖等国际知名电影节,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展映。同时,《船》也被选入中国“我和我的城市”短片展,在深圳、四川、东北等多地巡展,并被深圳图书馆和四川图书馆收藏。
《船》剧照
《八九点钟》:时代洪流下中断的亲密连接
相比《船》的安静凝望,谭舒栎的最新长片电影《八九点钟》则更贴近当代语境。影片关于两位身处异国的年轻人:一位在纽约拍摄毕业作品,一位滞留洛杉矶等待熔断的航班恢复。原本紧密的亲密关系,在现实阻隔中出现了裂痕,也催生了新的互动与思考。“我更关注的,是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出个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掺杂的时代与现实压力。”在谈论《八九点钟》的创作灵感时,谭舒栎这么说道。
长片电影《八九点钟》剧照
《八九点钟》于2024年完成拍摄,并入围了2024年中国FIRST国际青年电影展产业放映单元,以及2024年HiShorts!创投计划,成为今年最受认可的独立长片电影之一。两个平台均是华语电影工业体系中最具前瞻性与影响力的展示场,也从侧面证明了谭舒栎作为编剧的文本原创力与行业发展潜力。
编剧谭舒栎在长片电影《八九点钟》的片场
《项链》:轻声细语中的家庭关系博弈
相比疫情下的空间张力,谭舒栎正在开发中的长片剧本《项链》则聚焦家庭内部更隐秘的情感秩序,并已经赢得了国际专业剧本奖项的认可。截至目前,这部备受期待的长片剧本获得了纽约国际编剧奖最佳家庭类长片剧本奖,以及圣塔芭芭拉国际剧本奖和纽约大苹果剧本竞赛荣誉奖,并入选2023年洛杉矶国际剧本奖。
剧本围绕少女莉莉的故事展开。她随母亲进入重组家庭,面对母亲刻意讨好继父的行为感到复杂:既有不解与愤怒,也有想要靠近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她靠打工攒钱,试图通过送母亲一条项链来修复关系,却在过程中意外引发家庭内部的连锁冲突。“我想写的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部分,那些期待与内疚,其实才是亲密关系里最有分量的东西。”
从独立表达走向全球协作:写作方式的拓展
目前,谭舒栎正在洛杉矶担任一部国际动画长片项目的全职编剧。该片由北美与亚洲团队联合开发,主角为一个全球现象级游戏角色,计划在全球院线发行。她自开发初期即深度参与,负责人物设定、主线剧情与剧本创作,并与曾在皮克斯、迪士尼工作的一线创作者展开合作。
“这是我的剧本写作得到全面认可的里程碑。”她说,“写作对我来说不再局限于表达,而是构建理解和连接。”
除了参与该动画长片电影的开发,她也在推进《项链》和其他新的原创长片项目,希望将跨文化经验转化为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更加扩大作品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性。
贯穿剧本创作始终的,是“看见”
从江边旧船的遗忘,到疫情中漂泊的亲密,再到家庭结构下难以言说的母女关系,谭舒栎始终在写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人物与情感。
她的作品在属于自己的叙事节奏中,慢慢将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剥离出来。“我相信,剧本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去真正看见另一个人,看见我笔下的角色。”
在她看来,创作不只是记录一个故事,而是关于关系的重建——人与人之间,个体与时代之间,表达与理解之间。也正因她在不同文化与语境之间建立连接的能力,使她的剧本具备在国际行业中持续产生影响力的可能性。(文/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