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旅资讯 酒店民宿 景旅人物 名胜推荐 文旅产业

千年莫高窟 “数”出新精彩

2021-09-04 14:25:59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记者 李萍
“彩云充满乐飘空,仙女飞天劲舞丰。”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敦煌东南部凿下第一个洞窟。从此,莫高窟便拉开了长达千年的石窟建造史。
寒暑相推,千年转瞬。在时间的侵蚀下,壁画中乐师们的皮肤和华裳慢慢有了破损,泥质彩塑的色彩也渐渐有了脱落……
 

一位游客参观后留言

9月3日,甘肃报道“彩云充满乐飘空,仙女飞天劲舞丰。”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敦煌东南部凿下第一个洞窟。从此,莫高窟便拉开了长达千年的石窟建造史。

寒暑相推,千年转瞬。在时间的侵蚀下,壁画中乐师们的皮肤和华裳慢慢有了破损,泥质彩塑的色彩也渐渐有了脱落……

如何重新绽放莫高窟光彩,延续敦煌故事?

 

游览莫高窟

早在30年前,敦煌研究院就给出了答案——着手建立“数字敦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技术,让敦煌数字化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助力敦煌学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数字敦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主要承担起了敦煌石窟以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研究技术与应用工作。

 

俞天秀介绍敦煌壁画数字化情况

“2014年,数字中心正式改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同时也成为了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主要组成部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

从遥远历史走来的灿烂文化,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更加透彻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数字化通俗的解释就是‘给文物拍照’,记录拍摄时的现状,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来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俞天秀说。

 

敦煌研究院技术工作人员在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

“一个洞窟采集信息花费上两三个月的时间也是正常的,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洞窟需要拍摄上千张照片。有时候遇见大洞窟,可能就得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俞天秀说,他和同事前期的工作就是上洞窟、下洞窟,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后期将拍摄好的照片拼接、处理、定位纠正,“这个流程需要前期工作的三倍时间。”

莫高窟的洞窟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由此也便增加了俞天秀和同事们的工作难度。但千年壁画陆陆续续被镜头记录下来,储存到数据库,得以躲过时间的摧残,更让他们觉得这项工作“值了”。

“我们把数字化的数据叫做数字遗产,它跟文物本身同样重要。”俞天秀说,其实并不是只有莫高窟需要去做这项工作,国内的每一处石窟遗产都需要进行数字化,让文物实现“容颜永驻”。

 

一座塑像的制作过程

百花齐放才是春。俞天秀说,“这七十多年来,研究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就要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仅在莫高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同时还为国内1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用技术把不可移动文物的内涵用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也让这遥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越发鲜活生动。

截至目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5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图像加工洞窟145个、虚拟漫游洞窟164个、雕塑三维重建45身、底片数字化近5万张,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数字化让古老、遥远、神秘的敦煌慢慢揭开面纱,露出现代、有趣的另一半容颜。

 

《敦煌岁时节令》截图

“借助科技搭建传播文化平台,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主任杜鹃说道,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相继推出《敦煌岁时节令》《和光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数字媒体品牌和“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数字创意传播项目,真正实现艺术与数字的相结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

为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发展,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将厚重的数字敦煌资源深度挖掘,在国内外共完成“数字敦煌”展览29场次,为大众奉上一场亦真亦幻的敦煌莫高窟艺术视觉盛宴,让千里之外的观众可以在敦煌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创新让不可移动的莫高窟越过山川海洋,抵达世界任何角落,也让敦煌在千年后依然保持勃勃生机。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薇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