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栏目页通栏广告
首页 > 高端访谈 > 高端人物

科普老顽童的“奇思妙想国”

金涌,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热心科普工作。...

环球人物网 2024-02-19

刘亮程:远离喧嚣的“文学隐士”

8月11日公布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上,新疆作家刘亮程作品《本巴》位列其中。这也是新疆作家首次获得这一中国文学最高奖项。...

中国新闻网 2023-08-29

刘亮程:远离喧嚣的“文学隐士”

8月11日公布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上,新疆作家刘亮程作品《本巴》位列其中。这也是新疆作家首次获得这一中国文学最高奖项。...

中国新闻网 2023-08-29

科学王志珍: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一生的科研时光都与蛋白质密不可分。她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极大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

央视网 2023-05-05

朱有勇院士团队: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2015年,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已经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在蒿枝坝村一住就是7年。2017年,澜沧县景迈机场通航后,有机组人员发现,在昆明、澜沧的往返航班上,朱有勇是乘坐班次最多的乘客之一。...

中国青年报 2023-01-04

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

中国的“万里长城”究竟有多长?——专访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赵琛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历时最久远、规模最庞大的建筑体系,以及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历史文化景观。...

中国新闻网 2022-12-24

建筑史学家郭黛姮:学人的朴素与坚持

年末岁尾,北京出现了入冬以来的寒潮天气。这场据说是1987年以来最强的寒潮,让冷空气凝结成细碎的冰晶,裹挟进呼啸的北风,拍在脸上有生疼的感觉。12月2日,这场寒潮中最冷的一天,当晚18:55,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澎湃新闻 2022-12-07

504天28000余海里 航海家翟墨不停靠环航北冰洋

历时504天,总航程28000余海里,环航北冰洋不作停靠……11月15日上午9时,一艘白色帆船缓缓驶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甲板上,船长翟墨对着岸上不断挥手致意。因这次航行,他已经离开陆地太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20

她刚领完“中国青年科技奖”,就做了这样一件事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领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返程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蕾教授也在这趟航班上更巧的是陈蕾教授正是长期从事癫痫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新华网微信 2022-11-17

地震科技工作者张会平:把大自然当做最好的实验场

工作以来,张会平参与有关强震预测的973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参与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成果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

央视网 2022-10-10

孜孜探寻生物大分子奥秘

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4月生于重庆,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施蕴渝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运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贡献。...

人民日报 2022-09-26

打造出国产胶卷巨头的人走了,曾率队打破西方在感光材料上的垄断

2012年,一向疾步如风的邹竞走路开始变得迟钝。不久后,她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她很痛苦,有时会喃喃道:“怎么能得这个病?我是那么一个要强的人,现在是想快也快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 2022-09-05

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的“庄稼汉”

虽已立秋,武汉仍被高温笼罩。不过,对育种来说,这种天气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挑选出更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为了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周雷每天要顶着高温在田里待七八个小时。...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9-02

建筑师张锦秋院士:在千年古都寻望盛唐气象

从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与规划布局开始,张锦秋开启了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并将古典应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之路。她的研究生论文是研究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艺术。...

新华每日电 2022-08-29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人生如云变换有时 随遇而安

从香港天文台台长一职退休逾两年,岑智明闲来兴起,接连编写了3本书,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也带来了,并指着其中两本:“这本是‘迷云男人’,另一本是‘吸风台长’”,诙谐地以往日媒体为他起的别名,简短地概括了它们。...

中国新闻网 2022-08-19

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的“庄稼汉”

记者循着周雷同事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皮肤黝黑的“庄稼汉”正弓着腰在稻田里忙碌,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8-17

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今年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需要从孤立的、稳固的、规定性比较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特别是在他与置身其中的20世纪中国的持续性动态关系中,展开讨论。事实上,沈从文的自我、文学、后半生践行的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正是和时代不间断的对话过程及其结果。...

光明日报 2022-08-17

专访李家超:我最大的期望就是为香港多做事

在履新满月之际,李家超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和解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履新一个月来有何感受?未来五年香港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在应对这些难题的时候,怎样处理“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对各界关注的与内地实现正常通关,李家超有何考量和举措?...

中国新闻网 2022-08-03

任继周:青青寸草,悠悠我心

1948年正式毕业,时任国立兽医学院(兰州)院长盛彤笙教授托王栋找一位能前去西北做草原研究的学生,王栋推荐了肯吃苦、学术功底扎实的任继周。赴兰州之前,学校安排他毕业后以助教的身份,跟随王栋进修两年牧草学。...

农民日报 2022-07-14

聂石樵:文学史家,一代通儒

聂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东蓬莱人。文学史家。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聂石樵文集》(13册)。...

光明日报 2022-07-12

张伟平:孜孜探寻数学之美

张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3月生于上海,1988年起攻读南开大学南开数学研究所(后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南开大学工作至今,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主要从事整体微分几何中的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陈省身数学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荣誉。...

人民日报 2022-07-04

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一甲子献给一颗豆子

为了让种下的每一颗大豆,都能长出最大的籽粒和尽量多的豆荚,从事科研教学的60余载,盖钧镒走遍了全国每一寸生长大豆的土地。...

民生周刊 2022-06-26

专访丨刘捷: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杭州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这些成就背后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杭州对未来五年发展有什么展望?6月1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

浙江新闻 2022-06-02

攻坚克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访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

今年以来,尤其是3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

新华网 2022-05-13

孙宏斌押上自己 给融创担保

3月25日晚,孙宏斌在个人朋友圈转发了融创官微的相关文章,并附言:2022年一季度,我们在28个城市交付43个项目。用最大诚意,兑现成千上万户业主交托的幸福期许。...

中国企业家 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