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耕读传家”
它位于瑶山和大桂山余脉的广西梧州市苍梧六堡镇,镇上有众多的坑、涧、岩、窠、石、洞和盆地等地形。山峰峦叠嶂,光照适度,温暖湿润,最适合喜湿喜温喜高的茶树生长。...
6月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
6月5日,参观者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内拍摄展品。当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北京正式揭牌。今年1月,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千年汝瓷的“复兴密码”
5月27日,迎着朦胧细雨,汝瓷文化爱好者王诗媛女士汝窑包窑点火仪式在河南省汝州市天佑汝窑厂成功举行,仪式于上午11时18分成功启动。中国汝瓷复烧功勋人物、国家“汝官瓷研究”科研组组长、天佑汝官瓷总工程师胡庆林大师,汝州天佑汝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尚子健等领导出席点火仪式。...
泉州非遗惊艳亮相央视!
4月22日晚8点黄金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央视综合频(CCTV-1)播出。其中,晋江布袋木偶戏、灯彩(泉州花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泉州非遗项目惊艳亮相,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山东东营遇见“甘肃非遗”
4月18日至19日,黄河文化论坛在山东东营市举行,作为黄河文化论坛的配套活动,东营市清风湖黄河大集暨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热闹开集。...
非遗直播要善借外力
曾几何时,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非遗仅仅是停留在书上的陌生名字。一小段文字、几张图片就构成了对一门传统艺术的介绍,这难以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更难以点燃传承非遗的热情。而现在,点开直播间,天南海北的非遗生动展现,主播介绍着历史渊源、文化故事,回应留言和提问,与各地观众发生情感连接。观众则用点赞、打赏、购买等方式,表达对非遗艺术的认同与喜爱。...
“追梦中华•华夏寻根”2023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圆满结束
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华夏寻根”2023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9日圆满结束。6天时间里,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埃及、俄罗斯、菲律宾、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17家海外华文媒体和部分涉侨中央媒体记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内容进行了实地采访。...
经典复活让文学从书里走出来
3月22日、23日,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主角》在首都剧场上演;3月25日、26日,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鹿原》又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都是将陕西本土作家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成戏剧,都洋溢着浓浓的陕西方言和风土人情,连续将经典文学打造成舞台佳作的陕西人艺,不仅让首都舞台刮起了“陕西风”,也让更多人见证了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的探索之路。...
湘剧之美,被更多人“发现”(艺近人和)
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21年,涟源湘剧成为国家级非遗。...
95后的她,让“全网最冷门专业”甲骨文出圈
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意外走红,不少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李子柒:非遗走红网络 年轻人传播非遗的密码
2月21日,以“讲好非遗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授牌仪式暨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发布仪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举行。会上,短视频制作者、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李子柒用她最擅长的短视频形式,就“非遗走红网络年轻人传播非遗的密码”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也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互联网流量向传统文化倾斜。而传播非遗是一个“上下齐心”的过程,只有每个环节牢牢相扣不掉...
古法制香近20载 非遗传承人匠心守护“中国香韵”
香饰品、香膏、燕居焚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传统香品逐渐以文创产品等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山西省太原市元香传统香品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邢晓秀认为,将非遗项目运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从文物中“复活”二十四伎乐 吴彦霖:从历史中来 到未来去
成都永陵博物馆保存着晚唐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浮雕于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石刻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
祖孙俩的余杭纸伞梦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赋予油纸伞以婉约动人的韵味。在浙江杭州,刘有泉、刘伟学爷孙俩“余杭纸伞”的传承故事被传为佳话。...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绣 六旬京绣手艺人愿做播种人
“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亦称‘打籽’,该针法最适合表现的是花朵的花蕊和鸟兽虫鱼的眼睛……”27日,在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京绣工作室,64岁的京绣刺绣技艺传承人王学辉正手把手教授学生刺绣针法。...
河北宫毯织造传承人周子华:尽一生,毕一事
“一张完整的宫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完成。”13日,河北廊坊文安县孙氏镇五村华盛宫毯坊里,河北省非遗项目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子华通过直播平台为网友讲述宫毯织造的流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 专家:推动茶文化守正创新
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数十年800多首作品 务农之余 他把诗“搬”进石板
石板诗的主人叫杨守安,今年75岁,他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手工面馆,借着村庄转型发展生态旅游的劲头,每天接待几拨儿进山观景的游客,生活过得平淡但充实。据不完全统计,杨守安已经在石板上写下800多首诗,直到2018年,他才拥有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作品集。他的作品不限内容,不拘泥形式,却都是直抒胸臆、饱含情感的。他说:“我是一名农民,我热爱我的土地,热爱生我养我的村庄。”...
造古船,他没有“一帆风顺”
54岁那年,许路第一次搭乘自制的古式帆船准备远航。他计划横跨台湾海峡,特意根据天气预报挑了天气好的一天。但船刚刚开出海6个小时,就遇到局部的风暴潮,不得不弃船。站在护航船上,他看着这艘名叫“南台二号”的小型中国传统木帆船慢慢消失在海平面上。...
云南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申报成功
近日,经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推荐,由保山市施甸县人民政府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联合申报,施甸县何元乡顺利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评审,获批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这是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其成功申报对示范引领全省推进地质文化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贵州:非遗工坊助增收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把苗族蜡染制作技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扶持下,非遗传承人创建了苗族蜡染非遗工坊17家。这些工坊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设计、制作旅游文创产品,既推进了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又让众多掌握蜡染手工技艺的苗族妇女在工坊实现就业,依靠非遗技艺增加收入。...
“中华手造·山东手造”精品展在曲阜开幕
9月26日上午,“中华手造·山东手造”精品展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开幕。展览是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山东省副省长孙继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出席开幕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宁市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
八步区:“非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自实施乡村振兴以来,贺州市八步区大力挖掘和传承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资源,着力发挥非遗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了临贺故城景区、客家围屋、瑶绣、大明瑶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